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703
0
0
0

你懂什麼是愛嗎? : 孤立無援的現代人--閱讀佛洛姆 / 吳光遠作.

館藏資訊

哲學大師吳光遠2009年最新系列作品--《你懂什麼是愛嗎?--閱讀佛洛姆》!繼《尼采,對自己的讀者是很挑剔的》、《魔鬼教科書--關於馬基維利》、《性與夢的世界--關於佛洛伊德》、《蒙田,一個法國紙幣上的人》受到讀者廣大的迴響,哲學大師吳光遠於2009年10月再推出《你懂什麼是愛嗎?--閱讀佛洛姆》,嘗試以深入淺出的筆調,探索佛洛姆的內心世界,並且整理出易於理解的看法,讓讀者在閱讀本書的時候,可以迅速瞭解佛洛姆的思想與觀點。佛洛姆--《時代雜誌》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學者! 佛洛姆畢生致力於修正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切合西方人在兩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精神處境。 其思想可以說是新佛洛伊得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的交匯,因此被尊為「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者之一。佛洛姆是20世紀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也是一個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學者,你一定要認識他--佛洛姆!進入佛洛姆複雜的內心世界,追隨佛洛姆崇高的愛情觀點!關於「愛」的問題,在佛洛姆的心理學體系中,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佛洛姆認為:愛是一種需要,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性格傾向。在《愛的藝術》這部著作中,佛洛姆將「愛」提升為一種藝術,認為人們必須透過知識與努力,才可以對「愛」有正確的認知與感受。本書所談論的內容,關係著每個人的精神生活,因為談論的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愛」,這是一本現代人必讀的書。 一個擁有愛的能力的人,應該是:身心成熟與健全的人、擁有夢想與目標的人、擁有生命與品格的人、願意付出真愛與承諾的人!愛是行動,愛是藝術艾利赫‧佛洛姆(一九○○~一九八○)出身於一個非常正統的猶太人家庭,在猶太文化傳統的薰陶下長大。 他是一個獨生子,沒有兄弟姐妹;另外,父母二人都具有神經質,特別謹慎小心,這些都讓童年時期的佛洛姆備感孤獨。他一直期待著什麼東西能把他從這種孤獨中拯救出來;他期望救世主時代的到來,相信救世主將會給他帶來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佛洛姆後來回憶說:「我生活在一個充滿著猶太人傳統的世界裡,還不是資產階級的世界。」就是在這樣一個中世紀的世界中,他形成了自己的傳統,有了自己的理想和崇拜的偶像。佛洛姆曾經接受採訪說:我所生活過的那個世界,一半是古老的,因為它具有真正的猶太人傳統;一半是現代的,因為是在德國上的學,在法蘭克福,因而我又具有當時每一個德國青年所具有的東西。 但是,我仍然很孤獨。這並不僅僅因為猶太人在德國總是被人另眼相看的緣故。無論是在自己生活的天地裡,還是在那個傳統的古老的世界裡,佛洛姆都充滿了不安,感覺到不自在。在他的眼裡,只有愛才能讓他真正地生存下去,才能讓他孤獨的心感到溫暖。那麼,什麼是「愛」呢?佛洛姆說,「愛」是無私的給予,不是佔有欲的滿足。他又認為,現代人離「愛」越來越遠,離欲望越來越近。現代人的愛,已經蛻變為一種完完全全的佔有欲。假設有一個外星人來到地球上,他會對工業文明的眼花繚亂的成果歎為觀止,更會對光怪陸離的世界流連忘返。在佛洛姆看來,剛從枷鎖中解脫出來的現代人,義無反顧地又投入了財富的追求和無止境的享受中,「我的財富是從哪裡來和怎樣來的,以及我要用它做什麼,與其他的人沒有任何關係。只要我不觸犯法律,我的權力就是無限的和絕對的。」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一大特徵就是消費,消費構成了人的動因,但同時現代人又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消費者自以為是在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財產,實際上卻渾然不覺地淪為消費的奴隸。 盲目的消費並沒有給人帶來幸福,人們從中得到的唯一的好處,就是不斷地刺激更大的永遠也得不到滿足的消費欲望,在瘋狂而盲目的消費中,消費對象和消費者本人都被物化了--人成了社會這個龐大的消費和生產機器上的齒輪。佛洛姆認為,愛也成了消費。隨著人成為「人格市場」上的商品,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係都成為消費和交換的東西。每個人都是「一包東西」,一包由他的交換價值,例如他的外貌、學歷、地位、收入、社會關係,混合而成的「包裹」。人人都想使自己的「包裹」賣上更好的價錢,同時又希望和那些價格稍高的「包裹」打交道,以便透過接觸,尋找獲利的機會。這樣,消費和交換顯然大大加速了人的物化。舉一個例子說,對於現代人來說,大量生產的設計食品,比起大量生產的展露性感的名牌女性服裝以及大量室內設計師負責裝潢的房屋,可能更令人匪夷所思了。人們一直以方便的速食代替正常的一日三餐,這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事情。可是,一旦你承認食品是女人們的迷戀對象--是她們情欲以及戀物癖的核心的話,你就會聯想到你周圍的朋友的所作所為,就會很快明白,食品不再是營養的象徵,它已經成為一種取決於時尚潮流和性炫耀的商品。 為此,佛洛姆強調,愛應該是一門實踐的藝術,是一種積極性和活動性:如果我愛人,我應該長期地處於一種對被愛的人的積極關心的狀態之中,而不是只對他或她才關心。如果我懶惰,如果我不是處於一種意識、警覺、積極的狀態,我就不能把自己與我所愛的人積極地聯結在一起。整天勤於用眼、勤於動手、思想活躍、感覺敏銳,避免內部的懶惰特性,也即避免採用一種接受、貯存或完全浪費時間的形式的懶惰特性,這是愛的藝術的實踐不可缺少的條件。如果一個人相信他能採用一種如此絕妙的辦法把生活分離開來,以致於在愛的方面是創造性的,而在其他方面是非創造性的,那麼它無非是一種錯覺。創造性絕不允許有這樣一種分工。 愛的能力需要有一種強烈狀態、覺醒狀態,需要有一種生機勃勃的狀態。在生活的其他很多方面,這些狀態僅僅是一種創造性傾向與積極性傾向的結果。如果一個人在其他的方面不是一個創造性的人,那麼,在愛的方面,他也絕不會是一個創造性的愛者。如果說,愛意味著對每一個人都有一種愛的態度,如果說,愛是一種性格特徵,那麼,不僅愛存在於一個人與他自己的家庭和朋友的關係中,而且也必然存在於他透過工作、事務、職業而接觸的那些人的關係中。對自身的愛和對他人的愛,在它們之間是沒有分工的,《聖經》裡有一句較通俗易懂的說法:「像愛你自己一樣愛你的鄰人。」 它意味著愛你的鄰人,也就是說,對你的鄰人負責,與他結為一體。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吳光遠 哲學博士,任教於大學哲學系,對於國內外的文學、史學,有相當的研究,曾經發表許多文章,主要著作有《尼采,對自己的讀者是很挑剔的》、《魔鬼教科書--馬基維利》、《性與夢的世界--關於佛洛伊德》、《蒙田,一個法國紙幣上的人》等書。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