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Google Book
26
0
0
0

百年紅學經典論著輯要. [電子資源] / 第一輯, 徐扶明卷 葉朗, 劉勇強, 顧春芳主編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人文系列 ;
  • 出版: 新北市 : 金塊文化 2022
  • 叢書名: 人文系列 ;8
  • 主題: 紅學. , 文學評論. , 研究考訂.
  • 版本:初版
  • ISBN: 9786269625727
  • URL: udn讀書館
  • 一般註:資料形式 : 文字 檢索形式 : 電子書服務平台 113年度臺灣學術電子書暨資料庫聯盟採購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系統號: 000313994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敘事美學作為研究《紅樓夢》的重要角度,在徐扶明等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紅樓夢》的敘事美學和戲曲關係的問題依然有著可拓展和深入的研究空間,比如對於小說中出現的劇碼還有待進一步梳理補充,原有的考證還需要進一步辨析和論證,戲曲和小說互文的意義還有待更加精細深入的闡釋。 特別是從戲曲的角度研究《紅樓夢》這部經典對我們進一步瞭解《紅樓夢》小說的敘事美學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而關注小說與戲曲敘事之間的關係是《紅樓夢》研究中一個尤為關鍵的「美學問題」。對於《紅樓夢》和戲曲關係的問題,在前人的豐富學術成果上,如何尋找新的材料、新的角度,從而開拓新的研究路徑,徐扶明先生的這部紅學研究專著所呈現出的研究方法、治學態度、獨到見解、學術熱情,都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內容簡介】 徐扶明先生是20世紀我國著名戲曲理論家、戲曲史學家,曾經擔任中國戲曲學會、中國古代戲曲學會、中國昆劇研究會理事,在元雜劇藝術、明清傳奇、昆曲史論,紅學,古典小說等方面都有開創性研究。他先後出版了《元代雜劇藝術》(1981年)、《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1984年)、《元明清戲曲探索》(1986年)、《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1987年)、《湯顯祖與牡丹亭》(1993年)、《元曲聚珍》(1996年)、《昆劇史論新探》(2010年)等著作。徐先生對紅學的貢獻在於他用戲曲和小說比較研究的方法,開創性地將《紅樓夢》與戲曲進行了系統性的比較研究,完成了《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一書,該書全面考證《紅樓夢》中出現的劇碼,分析戲曲對小說《紅樓夢》的影響,拓寬了紅學研究的視野。 徐扶明1919年生於湖北浠水,與著名學者、詩人聞一多是同鄉。浠水是一座文化古城,徐扶明自小在浠水民間對戲曲和曲藝耳濡目染,由此對中國古典戲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41年徐扶明考上浙江大學。由於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浙大遷到貴州省遵義、湄潭,並在當地辦學。徐扶明赴黔求學之旅異常艱辛,直至1943年才到達貴州遵義。在輾轉流亡途中,24歲的徐扶明不幸患上了肺結核,時常吐血。因為健康問題,他幾乎無法繼續學業,只好暫時在遵義山上的古廟中與其他患病的學生一同休養。貴州多霧潮濕,每逢太陽出來,這群患病的學生就協助同在江公祠的浙大本部圖書館曬書,徐扶明得以接觸並閱讀了大量珍貴圖書,為其後來的研究打下了基礎。大學期間,徐扶明受益於著名的詩詞專家唐圭璋以及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兩位先生,熟讀元明清三代戲曲名著。而對徐扶明學術生涯影響最大的是趙景深,趙景深先生是徐扶明的伯樂,趙景深提到:「徐扶明長期向我借閱藏書,認真做劄記。我經常與他共同切磋,數十年如一日。同時,徐扶明還向其他師友虛心求教,爭取多方面的幫助。」徐扶明與趙景深共同譜寫了30餘年的師友佳話。徐扶明後來還參與了全國戲劇曲目的田野調查,接觸了很多古典戲曲的第一手資料,掌握了各種地方戲之間的關聯,對於同源譜系的地方戲流變做了深入的研究。 1954年,俞振飛、周璣璋將徐扶明抽調至剛成立的上海戲曲學校任教,他在授課之餘觀看昆曲傳字輩藝術家教戲、演戲,並參與昆曲劇碼的整理和注釋,同時又開設了「中國戲曲文學研究」及「古典名劇分析」等課程,擔任《戲曲論叢》、《中國戲曲大辭典》、《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委並撰稿。後因點評「改編京劇《海港》戲劇性不強,人物不突出,比較平庸」,埋下了悲劇性命運的種子。1966年徐扶明成為上海文化領域首批受衝擊的文藝名家,和俞振飛、周信芳等被羈押達兩年之久。除了被家人冒險藏於地板中的資料,其半生苦心收集的學術資料和書籍幾乎全被抄光,付之一炬。在牛棚改造期間,他依然堅持不懈進行學術研究。「封修資」、「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戲曲題材不能研究,他就借毛主席提倡讀《紅樓夢》開始了《紅樓夢》的研究。現徐家尚存一套四卷本趙景深贈予的《紅樓夢傳奇》,扉頁題字「贈扶明同志,趙景深」。 清代以來,《紅樓夢》和戲曲關係的研究主要圍繞《紅樓夢》的戲曲改編。《紅樓夢》改編的戲曲劇本,僅昆曲就有十多部,這些劇本在杜步雲(清代昆曲小旦)編撰的《瑞鶴山房抄本戲曲四十六種》、清代劉赤江輯錄的《續綴白裘新曲九種》以及《新綴白裘》等書中均有輯錄,其中最早將《紅樓夢》改編為昆曲劇本的是清嘉慶元年(1796年)孔昭虔創作的昆曲《葬花》。兩年後,仲振奎的昆劇劇本《紅樓夢傳奇》五十六折創作完成。清代對紅樓戲的研究主要著眼於對紅樓戲改編與演出的簡要評點。仲振奎的《紅樓夢傳奇》、吳鎬的《紅樓夢散套》、石韞玉的《紅樓夢》以及梁廷枏的《藤花亭曲話》都有序文、題詞等相關評點。姚燮的《今樂考證》「著錄四」和「著錄十」分別錄入了林亦構的《畫薔》、嚴保庸的《紅樓新曲》、仲振奎的《紅樓夢傳奇》、吳鎬的《紅樓夢散套》、萬榮恩的《紅樓夢傳奇》等紅樓戲及相關評點。楊掌生的《京塵雜錄•長安看花記》中,也有關於「葬花」一折及對黛玉扮演者的表演的品評。 民國時期關於紅樓戲的研究出現了改編本的比較研究,如哀梨的《紅樓夢戲》、蒹葭簃主的《談紅樓夢劇》、嚴敦易的《紅樓夢與憐春閣》、方君逸的《關於紅樓夢的改編——紅樓夢劇本序》等。特別出現了京劇改編紅樓戲的研究、歸納和總結,如傅惜華《關於紅樓夢之戲曲》,較為全面地介紹了齊如山、梅蘭芳、歐陽予倩等改編的12部《紅樓夢》京劇摺子戲。傅惜華《關於紅樓夢之戲曲》中也提到紅樓戲研究的總體狀況,他說:「關於《紅樓夢》故事之戲曲,至今日尚未見有人為其綜合之介紹或研究,貢獻於文壇也。」 新中國成立後,許多劇種都編演過紅樓戲,對紅樓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劇碼和作者的考證方面,紅樓戲目的輯錄和整理也有了更深入的進展,比如蕭爽的《紅樓夢劇本溯古》、吳曉鈴的《紅樓戲漫談——古本戲曲叢刊編餘偶得之二》等。另外,還有大量研究集中於紅樓戲的人物形象。1957年出版的一粟的《紅樓夢書錄》以及1978年出版的阿英的《紅樓夢戲曲集》是研究紅樓戲的重要參考資料。進入80年代後,對紅樓戲劇的研究角度更加多元,徐扶明關於《紅樓夢》與戲曲的論文在《紅樓夢研究集刊》接連發表,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紅樓夢》小說和戲曲的互文研究,可以說直到徐扶明《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一書問世之後,才真正成為《紅樓夢》闡釋的一種新的理論和方法。 《紅樓夢》與戲曲研究通常會有兩個視角,一是戲曲視角,二是文學視角。陳祖美的《論清代〈紅樓夢〉戲曲》、陸樹侖的《從〈紅樓夢〉戲曲談〈紅樓夢〉的改編問題》等是文學視角,主要論述是站在小說的立場探討戲曲改編問題。徐扶明的《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則是從戲曲的視角對《紅樓夢》中出現的戲曲傳奇做了基礎性、整體性的考察。他從《紅樓夢》與家庭戲班、《紅樓夢》中戲曲演員生活、《紅樓夢》中戲曲劇碼匯考、《紅樓夢》中戲曲劇碼的作用、《紅樓夢》中戲曲演出、論〈紅樓夢曲〉、古典戲曲對《紅樓夢》情節處理的影響等十三個方面做了深入研究。他的論述有說服力地闡釋了小說中出現的傳奇劇碼和典故與《紅樓夢》的敘事、情節、人物及主旨的關係,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紅樓夢》的全新思路。後來對《紅樓夢》小說中的戲曲的研究都直接或間接地從這本書中受到啟發,足見《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一書的貢獻和意義。 二 《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是目前關於《紅樓夢》戲曲研究最全面、最具原創性的著作。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將《紅樓夢》的戲曲描寫放在清史和清代戲曲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其二,將《紅樓夢》中關於戲曲的描寫作為小說敘事的有機組成部分加以考慮;其三,多角度、多層次地探討了《紅樓夢》與戲曲之間密切而又豐富的聯繫。正如徐扶明先生在該書自序中所說的那樣,《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的研究範圍主要有三:一是《紅樓夢》中的戲曲活動;二是戲曲藝術對《紅樓夢》的影響;三是《紅樓夢》涉及的戲曲改編和戲曲劇碼。這三個範圍也基本涵蓋了現當代《紅樓夢》戲曲研究的主要領域和基本學術問題。 該書第一、二、四、五、六、八章圍繞《紅樓夢》的小說文本,通過《紅樓夢》中出現的戲曲劇碼和演出來研究清代中期的家班狀況、演員生存、戲曲演出、外部環境等。 第一章「《紅樓夢》與家庭戲班」中,徐扶明著重研究了家樂、家伶的活動。《紅樓夢》中寫賈府為元春省親專門籌備了一個新的家班,家班成員主要是昆腔的女童伶。徐扶明在《清稗類鈔》、《清代燕都梨園史料》等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描繪出乾隆以後戲班生存的大環境,繼而分析《紅樓夢》中賈府家班的衰落,思考「清代家班從盛行到衰落的原因」、「清代家班演員的來源、生活、地位和鬥爭」等問題。 第二章「《紅樓夢》中戲曲演員生活」中,徐扶明通過紅樓十二官的生活來管窺清代戲班的演出狀況和生存處境,在俞大綱《發掘〈紅樓夢〉中的戲曲史料•曹雪芹筆底的優人和優事》、王三慶《紅樓夢中的戲劇世界及其真實意義》、沈旭元《紅牙檀板奏哀聲——論〈紅樓夢〉中的十二女伶》、李希凡《梨香院的「離魂」——十二小優伶的悲劇命運與齡官、芳官、藕官的悲劇性格》等研究的基礎上,把紅樓女伶的研究又往前推進了一步。 第四章「《紅樓夢》中戲曲劇碼的作用」分析並歸納了《紅樓夢》中融入戲曲劇碼的作用和意義:1.通過戲曲內容來預示人物命運;2.揭示人物性格;3.渲染氣氛;4.表現豪門的享樂豪奢;5.推進情節。 第五章「《紅樓夢》中戲曲演出」對《紅樓夢》小說中的戲曲演出場所、演出時間、演戲齣數、參場、點戲、開場戲、正場戲、戲曲行當等進行了研究。 第六章「《紅樓夢》中戲曲二三事」中考證了《紅樓夢》所反映的清代戲曲的現實狀況。 第八章「談串客柳湘蓮」中,徐扶明先生通過《紅樓夢》中柳湘蓮這一人物論述了清朝業餘戲曲演員及票友的狀況。 第七、九、十、十一和十二章則分析了《紅樓夢》在題材選擇、主題思想、人物塑造、情節處理、敘事結構等方面呈現的戲曲藝術特徵。 第七章「論〈紅樓夢曲〉」中,徐扶明考證了第五回賈寶玉遊太虛幻境中出現的〈紅樓夢曲〉與《鈞天樂》、《長生殿》等劇碼的關係,並指出了〈紅樓夢曲〉的曲牌、襯字、譜律所受戲曲傳奇的影響。 第九章「《西廂記》、《牡丹亭》和《紅樓夢》」,通過分析《西廂記》、《牡丹亭》的詞曲在《紅樓夢》中的引用和化用,論述《紅樓夢》的敘事受到戲曲傳奇的深刻影響,同時論述了《紅樓夢》「有情之天下」的理想對於《西廂記》、《牡丹亭》的繼承和發展。 第十章「《邯鄲夢》與《紅樓夢》」主要涉及三點內容:一是戲曲小說中「夢」題材的運用;二是湯顯祖和曹雪芹兩人生活境遇、文學實踐的對比研究;三是《邯鄲夢》與《紅樓夢》的藝術價值對比,肯定了二者在揭示社會矛盾和批判腐朽封建統治上的一致性。 第十一章「古典戲曲對《紅樓夢》情節處理的影響」,主要介紹《紅樓夢》的情節處理對古典戲曲手法的借鑒。 第十二章「從《林四娘》、《姽嫿詞》到《姽嫿封》」從戲中戲的角度分析了傳統戲劇中「林四娘」的形象,他根據對康熙年間流行的關於林四娘的四種著作的分析,提出沒有一個故事有反對農民起義和反清的思想,「不過是抒興亡之感罷了」。他認為「把林四娘打扮成反對流寇的姽嫿將軍,正是《姽嫿詞》具有的新特點」。寶玉作《姽嫿詞》的情節穿插在晴雯之死中間,稍稍抑制住晴雯之死情節持續發展的緊張感,給予讀者喘息的機會,以便讓晴雯之死的主要情節更有力地發展下去,張弛之間產生更加強烈的藝術效果。這樣的敘事方式也可比照林四娘和晴雯性格的相似之處,將她們放在以男性貴族為中心的封建社會的背景中加以歌頌,這或許是真正的命意所在。 雖然徐扶明先生在《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中對《紅樓夢》的解讀尚未完全展開,但他在書中所探討的「戲曲劇碼對《紅樓夢》思想內容的影響」、「戲曲對《紅樓夢》小說手法的影響」、「紅樓戲的改編方法和改編形式」都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呈現出徐扶明戲曲研究的特點,具有重要的創新意義,也具有極大的學術價值,為之後的紅學研究開創了一個很好的角度與路徑。 《紅樓夢》中藏著一部明清經典戲曲史。《紅樓夢》的題材、內容、人物、情節及藝術思想都與戲曲有著較深的聯繫,《紅樓夢》劇目的考證梳理工作,是《紅樓夢》和戲曲關係研究的基礎。《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第三章「《紅樓夢》中戲曲劇碼匯考」對《紅樓夢》戲曲劇碼進行了全面的匯考和梳理,為後人研究《紅樓夢》小說與戲曲的關係做了基礎性的工作,徐扶明是這方面研究的開拓者和先行者。當然,鑒於當時研究條件與資料有限,劇碼的挖掘和梳理仍有遺漏,也有學者指出該書在曲目分類上還有待商榷。近幾年,我通過細讀《紅樓夢》中的人物對話、詩詞酒令等細節,在徐扶明先生已考出的37齣戲曲基礎上,新考出了雜劇《紅拂記》( 或《北紅拂記》)、《倩女離魂》以及傳奇《療妒羹》、《永團圓》、《卓文君》、《女丈夫》等6齣劇碼,並做了相關的研究和闡釋,在其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紅樓夢〉戲曲劇碼及各類演出考證補遺》(2017年)、《〈紅樓夢〉的敘事美學和古典戲曲的關係新探》(2017年)、《〈紅樓夢〉小說敘事的戲劇性特徵》(2019年)、《細讀〈紅樓夢〉省親四曲》(2019年)等論文。 此外,《紅樓夢》中的個別劇碼還有待進一步考證。這些有待考證的劇碼有幾類,一是當今舞臺上鮮少上演、流傳不廣的劇碼,如《劉二當衣》、《丁郎認父》、《黃伯央大擺陰陽陣》等弋陽腔劇碼,考證文章計有吳新雷、宋鐵錚的《〈劉二當衣〉注釋》,傅雪漪的《〈劉二當衣〉考》,吳書蔭的《也談〈劉二當衣〉》,趙景深的《考證〈丁郎認父〉》,蕭伯青的《〈丁郎認父〉本事應出於〈升仙傳〉》、《考證〈丁郎認父〉》,吳新雷的《〈黃伯央大擺陰魂陣〉的出處和內容》等。二是現存版本較多,難以確定其所指版本的劇碼,如《琵琶記》、《西廂記》,考證文章有蔣星煜的《關於寶黛所讀的十六齣本〈西廂記〉》,宋鐵錚、顧平旦的《曹寅〈續琵琶〉傳奇初探》等。三是書中未明確提及的齣目,如李玫在《〈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薛寶釵、王熙鳳「點戲」意義微探》一文中考查了《紅樓夢》第二十二回所提及戲曲《西遊記》具體演唱的齣目等。這些劇碼考證的工作,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準確解讀《紅樓夢》。因為戲曲史上相似劇名或相同題材的戲曲所表達的主題內涵並不一定相同,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如《紅樓夢》第二十二回出現的《劉二當衣》,有京腔與弋腔兩個版本,講述的是以劉二為主角的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一則講述了沒落官人劉二到當鋪當衣的故事;另一則描述了經營當鋪的劉二,其姐夫裴度因家貧曾將幾件首飾抵押給他,無力贖回,而當裴度家人再來典當衣服時,他竟扣下衣服,以抵償之前所當首飾的利息。兩則故事的基本情節和主題意義完全不同。要準確解讀《紅樓夢》小說中出現的戲曲內容在小說敘事中的意義,首要的工作便是準確考證小說中出現的戲曲劇碼。 將《紅樓夢》中出現的戲曲演出活動和清代戲曲史結合起來加以研究是徐扶明《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中最有特色和價值的地方。徐扶明的紅學研究把《紅樓夢》和戲曲的關係從原來局限於改編的研究拓展到敘事結構、手法借用、情節處理、互文關係、角色安排、戲劇張力、南北曲律等其他重要的研究維度。20世紀90年代以來,《紅樓夢》與戲曲的研究方興未艾,徐扶明的《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仍然是不能繞開的重要論著,與此相關的研究都是在徐扶明研究基礎上的拓展。

資料來源: Google Book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