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294
0
0
0

25歲前要知道的生存智慧 [電子書] / 楊郁著.

館藏資訊

第三隻眼睛看動物(代序言)
  只要在地球上生存,不管是人還是動物,都會面臨危機──生存的危機,只不過具體到人與動物來說,有所不同──動物的行動是本能反應,人的行為一般由理性支配。
  可是,正是因為人類的行動是可以由理性支配的,所以人遇到的危機,也就遠比動物的危機來得複雜,解決的辦法也更加多樣化。那麼動物應對危機的方法,是否值得人類借鑒呢?答案是肯定的。
  從動物的進化史來看,直到第四紀冰川時,人類才出現,而人類社會又是在這之後數十萬年才建立起來的,在此之前,動物已在這個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界裏建立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制度」。
  在這個社會中,動物擁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則,憑藉自身的智慧和本領,在自然界的生物鏈中佔有自己相應的生存位置。它們和人類一樣,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順應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品嘗著生命中的苦與樂。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社會的建立和發展,一直是在向動物學習生存技能的,人無法徹底戰勝自然,也無法完全改變自然,只有適應它,與共同生活在這裏的動物們共用著自然的賜予,誰也不能多占一點,誰也不能少占一點,否則就會出現生存危機,威脅到兩個社會的秩序。
  從動物的生存哲學中,我們可以獲得很多東西,其中最主要的莫過於來自它們野生祖先古老而有智慧的遺產──它們也帶給我們許多無價的禮物,例如團結合作、忠心耿耿以及應變能力,如果我們想要活下去,就應該仿效這些珍貴的特質,但是我們也要為生活中的野性保留一些空間。
  比如通常動物都能預先感知有什麼自然災難即將發生。數不盡的報道描述了動物如何警告當地的土人將有地震、颶風、龍捲風以及水災發生。因為動物的感官比人敏感不知多少倍。
  有時候「神聖的野性並不是在遙遠的那一方」。
  作家馬修.福克斯寫道:「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神聖的原野,需要我們照料──我們已經失去熱情中的神聖原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四周滿目瘡痍!」
  這個照料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們學習的過程,更是我們自我保護的過程。
  康奈爾大學做過一次有名的實驗:當一隻青蛙被突然間丟進煮沸的油鍋裏時,它在千鈞一髮的生死關頭,用盡全力,奮力一拼,躍出油鍋,這隻靈敏的青蛙安然逃生,它避免了被滾燙的油鍋滅亡的命運。
  隔了一段時間,研究人員使用一個同樣大小的鐵鍋又做了一個實驗:在鍋裏放滿五分之四的冷水,然後,把那只死裏逃生的青蛙放到裏面,這只青蛙彷彿回到了它熟悉的環境中,開始來回游動。
  接著,實驗人員開始在鍋底下用炭火慢慢加溫,青蛙似乎未覺察出來,依舊來回游動,它習慣了水的溫暖。當水溫漸漸升高,當青蛙意識到環境的變化時,它自己已經熬不住了,可是,為時已晚,它欲跳出沸水鍋時已全身無力,終於葬身於它曾經在最危機的時刻逃出的沸水鍋裏。
  同樣的鍋,同一隻青蛙,實驗的結果卻大相逕庭,一個生,一個死,這給了我們一個生動的啟示:當人處於四面楚歌時,挫折、障礙堵住了四面八方的通道,這時人們往往能發揮出超人的毅力,克服重重險阻,突出重圍,找到出路,這是一種置於死地而後生的精神,然而,一旦等到功成名就,志得意滿,處在安逸的環境中時,往往會失去拼搏的勇氣,結果一敗塗地。或許也可以借用孟子的一句話──生於憂患,死于安樂。
  這個道理我們不難得出:險象叢生的處境對我們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安逸享樂的生活卻能磨滅人的鬥志。
  習慣性的東西一旦形成,就會使我們的腦力變得懶惰,它禁錮在自己設定的堡壘裏,認為安全,沒有風險,實際是自我禁錮,束縛了自己的思想和自由,沒有了冷靜的思考和分析,沒有了憂患意識,就不能有所突破。
  人生,正由於起伏跌宕、迂回曲折才妙趣橫生,如果一生平淡無奇,就失去了人的生存意義。
  即使一旦不幸跌入谷底,也並非沒有從中攀援出來的途徑。不管如何繞道,都無所謂,所以一定要珍惜自己,看到光明。這樣,當你再次到達頂峰的時候,內心的喜悅將是無可名狀的。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