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的藝術 : 融合科學、藝術與人性關懷的醫療 / 何瑞光(Herbert Ho Ping Kong), 波斯納(Michael Posner)著 ; 楊玉齡譯.
館藏資訊

身為醫師,要怎樣鼓勵病人信任你? 答案可能簡單到就只是視線交會。 有太多醫師的眼睛什麼都看,就是不看病人。 ——何瑞光(Dr. Herbert Ho Ping Kong),本書作者 《醫學的藝術》重新審視「以病人為中心」的診療原則, 是何瑞光醫師長達五十年的醫師生涯精采回顧。 書裡也收納了十多名病人的深刻訪談, 以及十六位醫師對於醫學藝術、醫學教育的深刻想法。 雖然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但是何瑞光醫師仍主張, 醫師必須在他們廣博的知識庫裡,增添一些人情味, 必須重新修煉溝通、細看、傾聽、碰觸的藝術, 提供給病人更人性化和整體觀的照護。 何醫師以出色的醫療敘事風格, 將病人的故事與格言、文學典故及譬喻交織在一起, 闡明這些藝術為何是有效的醫療實務的基本要素…… 本書其中一個目的,在於促使醫學生、實習醫師、以及有抱負的醫師, 看透自身專業的意義……關鍵的挑戰就在於不只能看到疾病, 還要看到影響個人的身體不適, 發展出以信任與尊敬為基礎的關係,令病醫雙方都感覺滿意。 這不只是一本為醫學社群撰寫的書, 一般消費者,也就是健康照護體系的使用者,同樣能從何醫師所分析的個案, 以及他對科技與「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緊密相關的看法當中, 拾取許多洞見。 ——衛嘉蓮(Catharine Whiteside),多倫多大學醫學院院長 何醫師一再叮嚀「同理心」,問清楚病史,做好身體診查, 要比安排病人接受各種實驗室檢查來得重要…… 他一再強調:關心病人、替病人著想, 耐心的對每一位看過你的病人盡心盡力, 而不要趕著看下一位病人。 這本書看完以後,不覺令人感慨時下名醫充斥, 但還有多少是與何醫師一般的良醫? 期待這本書可以使臺灣的醫界與社會了解,醫療可以是如此的「人性化」。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醫療抉擇 — 醫師和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事 杜克醫學院的八堂課 — 好醫師是這樣教出來的 幻覺 夜班急診室 — 急診醫師筆下的真實人生 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 遺愛:器官捐贈背後的真相 薩克斯自傳 外科大歷史 端粒效應 癌症探祕:揭開最深沉的醫學謎團 記憶診所:給失智患者和家人帶來希望 醫療大數據
何瑞光 何瑞光醫師是加拿大的大學健康網路(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 UHN)資深照會醫師,以及大學健康網路和多倫多大學的內科教學部講座教授。何醫師的醫療實務主要焦點在疑難雜症的診斷,他在這方面享譽國際。2008年,何醫師在多倫多西區醫院與同僚創立了卓越教學與實務中心,該機構致力於透過創新和學術研究,來改進醫學教育。 波斯納 波斯納曾經擔任加拿大《環球郵報》專題記者,長達十五年,寫過五本書與兩個劇本,並曾贏得一座加拿大金尼獎(Genie award)電影最佳男配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