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333
0
0
0

鈽托邦 : 失去選擇的幸福與核子競賽下的世界墳場 / 凱特.布朗(Kate Brown)作.

館藏資訊

如果可以生活富足,

你願不願意放棄懷疑、全然相信?


在號稱自由之國的美國,華盛頓州曾有個城市,人們過得彷彿共產北韓的翻版:他們可以表決但沒有投票、可以購物但沒有市場競爭、可以居住但不能擁有房產、可以受教育但有很關鍵的知識學不到……這些事情在其他美國人眼中簡直不可思議,而且當時還有許多人抗拒離開這個「烏托邦」。

這個城市裡,為了讓員工團結一心、不想離開,主導的軍方和財團提供無與倫比的物質享受;為了讓作業員相信領導階層對於健康與否的保證,這裡弭平了藍領和白領的畫分;為了讓人們安心打拼,建立穩定的核心家庭是最受歡迎的喜事。這裡看起來一切都不錯,只要不管鄰居同事衰老地比較快,還有罹癌或各種怪奇病症的機率高了點,也必須謹記不要試著去探索不可能知道答案的問題。這裡是里奇蘭,旁邊有個巨大工廠日夜生產製造核武的關鍵元素「鈽」。

美國的里奇蘭和蘇聯的奧爾斯克,是從二戰延伸到冷戰時期,美蘇兩國比拼核子武力下建立的人造城市。它們既繁榮又危險,既活力十足卻也悲慘,之所以能用如此扭曲的方式存在,是因為從都市規劃到勞工權利的全面控制,而在科學研究和公共衛生上,也是特殊的案例。但即使過去歷史如此特別,時至今日,面對核災時,同樣的手法仍在全球各地包括烏克蘭和日本同樣出現,未來也想必難以迴避。

凱特.布朗融合了官方文獻、地方史家和受害/受惠人口述歷史,以優美細膩的筆法記錄下因鈽而生的烏托邦/反烏托邦從建立、運作到覺醒的過程,里奇蘭和奧爾斯克受到的傷害不會消失,但它們啟發了後世對於環境、健康、國家權力的反抗意志,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受惠。


=== 榮獲多國獎項肯定 ===

●榮獲美國歷史學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艾利斯霍利獎(Ellis W. Hawley Prize)
●榮獲美國歷史學會亞伯特貝弗里奇獎(Albert J. Beveridge Award)
●榮獲美國環境史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History)最佳環境史圖書獎(George Perkins Marsh Prize)
●榮獲斯拉夫研究、東歐與歐亞研究學會(Association for Slavic Studies, East European, and Eurasian Studies)的韋恩沃西尼奇書卷獎(Wayne S. Vucinich Book Prize)
●榮獲婦女斯拉夫研究協會(Association of Women in Slavic Studies)海爾特獎(Helt Prize)斯拉夫/東歐/歐亞研究最佳書籍類組
●榮獲美國西部史協會(the Western History Association)羅伯亞森獎(Robert G. Athearn Prize)


-鄭重推薦-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李惠仁(獨立紀錄片導演)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車諾比核災30周年紀實團隊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 國外媒體好評不斷 ===

「布朗說的故事獨到、偏頗,因為加諸了她對訪談的個人感想,偶爾帶有個人情緒……但她對資料來源保持開放而縝密透徹的態度,反而成為值得嘉許的優點,而不是教人扼腕的缺點,亦說明她的著作引人入勝、誠實,深具可信度。」—《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

「吸睛懾人,敘述絕倫……凱特.布朗將冷戰政策評估與相關政治陰謀,巧妙融合該區居民和工人的社會學研究……《鈽托邦》透過戲劇張力及調查報告的聲音,訴說一段歷史。」—《紐約書訊》,史蒂芬.E.盧雷克

「布朗揭露為數驚人、隱瞞迄今的素材,拱出侃侃而談的倖存者,寫出一段有關壯觀鈽工廠和鄰近特權城市,令人寒毛直豎的鮮明歷史……讀到工人每日接觸的高輻射劑量,以及隨意傾倒入當地空氣、土地、河川的廢料,教人忍不住侷促蹙眉……這段以國安之名正當化無能、怠職、不公義(至今仍是)的紀錄令人髮指,同時欲罷不能。」—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字字堅定、教人不寒而慄的記載。」—《西雅圖時報》

「錐心刺痛……細心研究調查的《鈽托邦》,在在向今日管理核設備的相關人士傳遞重要訊息,呼籲審慎行事,透明化管理。」—《自然》雜誌

「本書訴說著兩段交織盤錯的故事,一個是駭人聽聞的環境災難……另一個講述城鎮、鎮民、空間隔離地景的創造,是如何助長災難……這是部令人激賞的對照歷史。」—《環境史》作者卡爾.艾伯特(Carl Abbott)

「拍案叫絕。」—《異議(Dissent)》雜誌

「從未向大眾公開的一段冷戰震撼墮落史……布朗是優異的作者,精準描述兩間核處理廠的興建(美國的建造過程艱辛,俄羅斯則難以置信的可怕)、兩地人民一肩扛下的危害職業,以及兩地刻意策劃成社經不平等的美好泡泡。」—《外交(Foreign Affairs)》雜誌

「一本出色非凡的好書……布朗在里奇蘭與奧爾斯克之間發現不少雷同,打破了冷戰時期保守的二分法,不再只是一個『自由世界』,一個極權世界的描寫。她的研究不僅公開美俄過去設為機密的文件,更追蹤訪問到奧爾斯克及里奇蘭的老居民。布朗對鐵幕兩端鈽廠員工遭遇的描寫,足以令你氣得咬牙切齒,抑或傷心到痛哭流涕。」—《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強恩.維納(Jon Wiener)

「一段無人訴說、重要性深遠的冷戰歷史,《鈽托邦》邀請讀者思索軍備競賽殘留下的核足跡,以及人類為鈽托邦付出的慘痛代價。」—H-Soyuz

「凱特.布朗為兩座被設為國家核武設備中心的城市,一位於美國,二來自蘇聯,寫出一份發人省思、深具原創性的研究。她在這兩座城市發現驚人的相似處,不但幫助我們,並催促我們以嶄新目光看待冷戰。《鈽托邦》會成為眾人討論的話題,因為這是本精采絕倫、意義重大的作品。」—《史達林與炸彈(Stalin and the Bomb)》作者,大衛.哈洛威(David Holloway)

「凱特.布朗為鐵幕兩端的冷戰核政策後果,寫出一部創新精采的紀事。布朗的《鈽托邦》編織串起政府檔案資料局的紀實研究、公開紀錄的評論和修改內容、與身為加害人、受害人、見證人的諸多居民進行的個人專訪,《鈽托邦》為原子時代裡持續發展的人類及環境災難編年史,帶來長遠貢獻。」—《原子太空:曼哈頓計畫的生活(Atomic Spaces: Living on the Manhattan Project)》作者,彼得.貝肯.哈雷斯(Peter Bacon Hales)

「這很可能是過去二十五年來,核歷史領域裡寫得最好的研究和著作,甚至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部…… 令人驚艷不已。」—《原子世代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the Atomic Age)》作者,羅格斯大學榮譽教授,羅尼.卡里斯雷(Rodney Carlisle)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凱特.布朗
現居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為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郡分校的歷史系副教授,著有《無處的自傳:從種族邊境到蘇聯腹地》(二〇〇四年,哈佛出版),更因此榮獲無數獎項,包括美國歷史學會喬治路易斯比爾獎,國際歐洲史最佳書籍的殊榮。布朗亦曾在《美國歷史評論》、《石板(Slate)》、《Aeon》、《高等教育紀事週刊》、《哈潑線上雜誌》、《Kritika》、《泰唔士報文學增刊》發行文章。她在二〇〇九年成為古根漢獎得主,並獲得來自各界的獎助金,包括:國家人文學術基金會、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東歐歐亞研究國家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East European and Eurasian Research)、IREX、歐亞基金會(Eurasia Foundation)、美國學術團體協會(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哈佛大學戴維斯中心(Harvard University’s Davis Center)、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凱南研究所。目前布朗著手一部散文集《在場(Being There)》,描述為求揭開現代主義荒原的遺失歷史,一名歷史學家踏上不幸的冒險旅途。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