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圖書館
495
0
0
0

我們為何存在 又該如何定義自己? : 從人類起源到生命樹, 重新定義你在宇宙中的多重身分 / 威廉.歐文(William B. Irvine)作 ; 莊安祺譯.

  • 作者: 歐文 (Irvine, William B.) 著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You : a natural history.
    • 從人類起源到生命樹, 重新定義你在宇宙中的多重身分
    • 我們為何存在, 又該如何定義自己?
    • 科學人文 ;
  • 出版: 臺北市 : 時報文化 2020[民109].
  • 叢書名: 科學人文 ;75.
  • 主題: 人類學
  • 版本:初版
  • ISBN: 9789571382166 (平裝): NT450
  • 一般註:參考書目: 面335-350.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系統號: 000275918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專文導讀】
苑舉正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名家推薦】
李家維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寒波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
黃貞祥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高涌泉 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塔特索爾(Ian Tattersall)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類起源榮譽策展人
美國《科學》雜誌

【一致讚譽】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過程當中,我不斷在思索人生的意義,以及生命的價值。閱讀本書,我瞭解人生的意義就是,不斷的探索我們的自然,要用最感恩的心情來面對疫情。病毒的出現不是誰的責任,而是演化中的一部分。本書的知識充實了我的認知,也提升了我的勇氣。
──苑舉正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人類歷史跟真相一樣只有一個,介紹「人類大歷史」的書卻一本又一本。這麼多類似作品裡,本書作者不但是跨領域寫作的哲學家,還想帶你尋找生命的意義。寫起生物也有模有樣的哲學家,能帶來什麼別出心裁的視角呢?
──寒波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

你是不是也曾經想過,你從何而來?又將從何而去?當你年紀愈來愈大,是否就愈來愈不關心這些問題了呢?讓這本好書再次喚醒你沉睡的好奇心吧!來認識一下你有多麼滄海一粟的同時又有多麼的獨一無二。
──黃貞祥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你是否疑惑自己來自何方,又要往何處去?或許你未曾想像過《我們為何存在,又該如何定義自己?》的觀點:以哲學家的眼光,觀察人類物質身分的種種層面。每一頁都有令人拍案叫絕的精彩觀點。
──塔特索爾(Ian Tattersall)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類起源榮譽策展人

後疫情時代
你如何重新定義人生?

從45億年前行星撞地球
到人類祖先邂逅繁衍
哲學家帶你探索
我們是誰?為何在這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是什麼?顯然你是人類,科學家可以用家譜樹繪出你的祖先,但你也有其他身分。

演化生物學家認為,在生命樹上,你是智人物種的一份子;微生物學家認為,你是一群細胞的組合,每一個細胞都可追溯到數十億年前的細胞祖先;遺傳學者則認為,你是基因複製機器,可以繪出你的基因歷史。

但,物理學家則對你的身分提出截然不同的答案:你是一群原子的組合,每一個原子都有悠久的歷史,其中有些早在大霹靂時就已存在,有些則是恆星內核融合的結果。不僅如此,你大部分的原子在加入你之前,都曾是其他生物的一部分。因此由你原子的觀點來看,你不過是數十億年漫長旅程的一個小站。

《我們為何存在,又該如何定義自己?》對你的超級大家譜做了跨學科的分析,一路直到宇宙大霹靂為止。你的家譜或許能查到驚人的祖先,而這個超級大家譜則有更精彩的故事,讓你不但能更深入了解自己是誰和是什麼,更能以全新的眼光看周遭的世界。你也會發現,所有為了讓你能夠存在人世間,而必須發生的偶發事件:恆星必須爆炸,地球必須在45億年前和6千6百萬年前分別遭到行星和小行星撞擊,微生物必須吞噬微生物,非洲大草原必須經歷氣候變化。當然,還有你的直系祖先,每一個都得相遇並交配。

明白了我們的存在是多麼偶然之後,實在無法不覺得能夠成為宇宙一份子而感到幸運,因為世界有個偉大的宇宙計畫,能讓生命有意義,我們的存在視野也將因此更加寬闊,看待短暫人生的思考角度,也將不同。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威廉‧歐文(William B. Irvine)
俄亥俄州戴頓市萊特州立大學哲學教授。他自稱是二十一世紀的禁欲主義者,對科學興趣濃厚。著有許多暢銷書,包括《幸福生活指南:禁欲之樂的古老藝術》(A Guide to the Good Life: the Ancient Art of Stoic Joy) 《論欲望:為何人類欲其所欲》(On Desire: Why We Want What We Want)《一記耳光:為什麼侮辱會造成傷害,以及為什麼不應該》(A Slap in the Face: Why Insults Hurt-And Why They Shouldn't)。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