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代價 [電子資源] : 從利息的歷史, 揭示低利率的風險與危機 / 愛德華.錢思樂(Edward Chancellor)作 ; 吳書榆譯
- 作者: 錢思樂 (Chancellor, Edward)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The priceof time.
- The real story of interest
- 從利息的歷史, 揭示低利率的風險與危機
- 出版: 臺北市 : 今周刊 2024
- 主題: 利率 , 金融史 , 資本主義
- 版本:初版
- ISBN: 9786267266649
- URL:
udn讀書館
電子書(校外)
- 一般註:譯自: The priceof time : the real story of interest 資料形式: 文字 檢索形式: 電子書服務平台 2025年購入UDN中文電子書(附設)
-
讀者標籤:
- 系統號: 000317973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榮獲2023年海耶克圖書獎、《金融時報》2022年必讀商業圖書獎入圍★★★ 《財星》雜誌讚譽:「現存最偉大的金融史學家之一。」 從巴比倫到華爾街,見證五千年來利息如何造就世界經濟的興衰。 利率的存在,影響了人們配置資產與投資的決策。 一旦貨幣過於寬鬆,金融市場就會失去穩定, 造成社會貧富差距擴大、房價居高不下、人們手上的錢越來越薄, 甚至導致我們一輩子無法退休…… ◤資本主義的故事,就是利息的故事。◢ 早在錢幣被發明前,人們借貸收取利息的行為已然問世。 利息的存在,有助導引資本的配置與投資價值的評估,人們也因此被鼓勵適當地儲蓄、不進行過度冒險的投資行為,進而使經濟維持安定。 高利率通常被認為有害,但愛德華.錢思樂認為,一旦貨幣過於寬鬆,金融市場就會失去穩定。他把這個論點,套用到利率降到自五千年前首次紀錄以來最低點的今日(歐洲與日本甚至出現負利率),並論述會如何造成嚴重的經濟動盪與弱化金融系統的抗壓性──資產價格膨脹、經濟成長疲軟、社會不平等加劇、殭屍企業充斥、國家債務水平上升,以及近年困擾西方各國的年金危機。 從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的漢摩拉比法典、英國君主復辟時期的高利貸辯論、釀成法國大革命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到21世紀的全球信貸熱潮、阿拉伯之春、中國房地產泡沫化,本書透過詳盡研究,說明利率在現代經濟體所扮演的角色。 威脅全球金融體系的下一場危機不知何時會逼近,然而錢思樂證明唯有了解利息,才是對抗貧富不均、貧窮與經濟停滯的犀利武器。
愛德華.錢思樂(Edward Chancellor) 英國金融史作家,畢業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主修現代史、取得一級榮譽學位;後來又於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獲得現代史哲學碩士學位。其後進入拉札德投信銀行(Lazard Brothers)任職,亦曾擔任波士頓GMO資產管理公司資深投資策略師。現為《路透社》金融評論網站Breakingviews專欄作家,同時也為《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金錢周刊》(Money Week)與《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撰稿。知名著作《金融投機史》曾獲選《紐約時報》年度好書,並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2008年,錢思樂以在《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上發表的〈龐式國家〉(Ponzi Nation)一文榮獲「喬治波克新聞獎」(George Polk Award,國際三大新聞獎項之一);同年也被提名角逐財經新聞界的最高榮譽──羅布獎(Gerald Loeb Awards)。 2016年《金融分析師期刊》(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稱他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金融作家之一」;2022年《財星》(Fortune)雜誌稱他為「現存最偉大的金融史學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