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資訊

英國《衛報》評選為「死前必讀的小說」 ── 讀者揪心讚嘆 ── 「這才是川端康成應該摘下諾貝爾獎的作品!」 原來, 正是毀滅的至哀, 成就慾念的絕美! 音子被迫與大木分手後的那些年, 再也沒讓人摸過胸部。 她的青春歲月、女人時光,就在這當中消逝了。 之後,碰觸音子乳房的,竟是同性的惠子…… 二十四年後, 音子與大木這對昔日戀人, 在京都古剎的除夕鐘聲中,曖曖重逢。 任誰也沒想到, 一首溫潤淡定的復仇之詩, 也正悄悄在這座寂靜古都內,如流光般輕輕吟唱。 宛如長鏡頭般的耽美敘事, 令讀者不自覺的近身,且屏息以待 《美麗與哀愁》是川端康成自1961年起陸續在女性雜誌《婦人公論》上連載的長篇小說。 內容敘述一名已婚作家大木年雄,以《十六、七歲的少女》這本小說享譽文壇,然而,書中所描繪的那位十六歲即偷嚐禁果的女主角音子,確實真有其人,而且正是大木自己的偷情對象…… 回憶究竟是什麼呢? 時間,明明在所有人身上同等流逝, 人,為何卻各自以不同的時間度過歲月? 多年之後,當時的十六歲少女,已成為揚名京都的畫家。大木與音子的過往回憶,也在知恩院108響的杳杳鐘聲下再次交會,未料迎接大木的,竟是音子的年輕女弟子坂見惠子…… 三人蕩漾的意欲,與川端康成筆下精緻唯美的京都、庭園、古寺、嵐山林野、波光粼粼的鴨川,乃至於器物、畫作等日常完美調和,盡顯各自的美麗與哀愁。
▋川端康成 1899年6月生於大阪,幼年父母相繼過世,其後撫養他的祖父母又陸續病故,一生多旅行,心情苦悶憂鬱,逐漸形成了哀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後來成為川端康成的文學底色。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 早年多以下層女性作為小說的主角,寫她們的純潔和不幸,其成名作《伊豆的舞孃》即是此一時期的代表作。晚年的作品則描繪近親之間、甚至老人的變態情愛心理,手法純熟,渾然天成,代表作有《山之音》、《睡美人》、《湖》等。1968年川端康成以《雪國》、《千羽鶴》、《古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日本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人。 1972年4月,在工作室含煤氣管自殺身亡,未留下任何隻字片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