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圖書館
555
1
0
0

造自己的船, 環我們的島 / 陳明忠著.

館藏資訊

✓帆船也能DIY?──只要有心,三夾板就能打造一艘帆船
✓環島一圈,要取得十五「國」簽證?──海上在走,公文要有,與政府機關的斡旋全紀錄
✓無汽油、無動力,走船只能看天臉色!──和天象與潮汐鬥智鬥勇的26天

「浪花不斷拋來,在空中綻放於朦朧的雨中,遠遠地見到了竹圍漁港的拱橋──這是環島航行很重要的功課,我們需要熟識且辨識出航線近岸的地形地物,地圖也要記在腦海中:沙灘、岩礁、肉粽角、村落、港口……而且要在一兩公里外海就能看出來。小船不若大船,人在上面可以優雅地翻看海圖。浪起,船身是沒有平靜的一刻,一會兒左傾,人要往右坐,而不小心右傾了,人又要即刻往左移──假如移動位置有誤,你就是翻船的豬隊友。」──節錄自〈第一天 看風水出發〉

臺灣環島熱潮風靡多年,無論駕車、鐵道或單車,方式五花八門。本書作者陳明忠與環島夥伴張宗輝兩位皆是資深帆船玩家,除了玩船、也熱衷於造船,在累積多年船帆經驗後,兩人決定嘗試挑戰臺灣首組以「無油電動力四點二米帆船環島一圈」雙人行船的紀錄。

歷經三個半月的造船工程、和十五縣市政府周旋申請公文,以及在淡水河十多次的行前練習,2018年6月17日從新北市竹圍漁港出發,沿西部海岸一路南下,在26天後成功環臺一圈並返回原點;當然,整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翻船、停泊漁港失敗、風向與潮汐瞬息萬變、船體零件毀損、乃至面對公家單位的消極應對等種種挫折,從出發的那一刻便如影隨形。幸好,憑藉陳明忠與張宗輝兩人的豐富經驗,還有許多陸上老友和陌生人的協助與鼓勵,才讓整趟旅程平安結束。

「凡海舶不畏大洋,而畏近山;不患深水,而患淺水。舟本浮物,有桅御風,有舵辟水。」三百多年前,郁永河以《裨海紀遊》記述漂洋過臺的見聞和感悟;三百多年後的今日,即使時過境遷,海島子民的基因在陳明忠與張宗輝體內仍騷動著,他們期盼這趟古典帆船行旅,能引起更多人關注臺灣的土地,以及更勇於投身自製帆船運動,閃耀海洋國度的風采。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陳明忠
因為有位住在都市、卻熱愛大自然的父親,從小被帶著上山下海。印象最深刻的兒時記憶是在基隆海濱,父親指著海上的基隆嶼說:「那是基隆杙,臺灣是艘船,船頭繩就繫在那裡,臺灣才不會漂走。」當時,年幼的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有一天能開船過去、解掉那條纜繩,讓臺灣漂走,愛船愛海愛叛逆的基因也在封閉戒嚴的五○年代開啓、茁長。

進入東海大學建築系,學到包浩斯動手做的精神,做家具、做房子,但學校不僅與海無緣,且位在乾涸的臺中西郊山上,雖熱衷自己收藏的木造帆船施工圖雜誌,卻沒有造船的條件。畢業後不走本行,反而走遍世界各地從事商展設計工程,也在旅程中觀察到歐美國家的人民如何「走船」、「玩海」。

有一定經濟能力後,造船與航行的心再度騷動起來,於是陸陸續續利用展場剩餘的廢木材料,造了兩艘木帆船。首航下水之日,年已半百。航向基隆嶼,也去過龜山島、小琉球,不過想達成心底的願望──「解開繫著臺灣島的纜繩」仍是一條十分漫長的路。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