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元素 [電子書] : 形式.場所.構築, 最恆久的建築體驗、空間觀與設計論 / 皮耶.馮麥斯(Pierre von Meiss)作 ; 吳莉君譯
- 作者: 馮麥斯 (Meiss, Pierre von)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Elements of architecture : from form to place + tectonic.
- 形式.場所.構築, 最恆久的建築體驗、空間觀與設計論
- 形式.場所.構築最恆久的建築體驗空間觀與設計論
- 形式、場所、構築, 最恆久的建築體驗、空間觀&設計論
- 形式場所構築最恆久的建築體驗空間觀&設計論
- 建築的元素. 形式、場所、構築, 最恆久的建築體驗, 空間觀與設計論
- De la forme au lieu + de la tectonique : une introduction à l'étude de l'architecture
- 出版: 臺北市 : 原點出版 :大雁文化發行 2023[民112]
- 主題: 建築美術設計 , 空間藝術 , 美學
- 版本:二版
- ISBN: 9786267084953 (EPUB)電子資源) 、 6267084957 (EPUB)電子資源) 、 9786267084960 (電子資源) 、 6267084965 (電子資源)
- URL:
點擊此處查看hyread電子書
點擊此處查看電子書(校外)
- 一般註:2024上Hyread電子書 教育部補助款 資料型式: 文字 檢索型式: 電子書服務平台 附錄: 1, 透明性 : 實質與現象--2, 建築依憑或反抗城市--3, 另類地景 暢銷全新增訂版 版權頁副題名: 形式、場所、構築, 最恆久的建築體驗、空間觀&設計論 另有譯名: 建築的元素. 全新增訂版 : 形式、場所、構築, 最恆久的建築體驗, 空間觀與設計論 原法文題名: De la forme au lieu + de la tectonique : Une introduction à l'étude de l'architecture 譯自: Elements of architecture : from form to place + tectonic 含參考書目
-
讀者標籤:
- 系統號: 000308963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逾35年歷久彌新經典導論 認識建築的必讀教科書 1986年首次出版,暢銷全新增訂版 康乃爾大學、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教授 近40年教學經驗,致力發展基礎、實用的教學方法 學術論文引用專書 ‧ 全球建築院校指定教科書 ‧ 「數位時代的今天,書中談述的空間觀念正在全面流失中。」 ──Kenneth Frampton 可信的基礎,啟發正確的建築觀 提供恆久的原理原則 VS 值得一學的設計理論 感知性┼觀念性的建築永恆之道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曾成德──選書導讀 「馮麥斯希望為建築學習揭櫫的是『設計的理論』,也稱之為『方案的理論』。『設計』與『方案』不僅是學門之外的人所難以明白的名詞,也是建築人自己說不清楚的過程。……建築師手中拿著建築方案,這是他的設計,這是他的夢想。而我們知道:『方案的理論』才是建築之夢的基礎。」──曾成德 「教授建築近二十年來,這本最適合幫助同學進入建築領域。」──林昌修 「出版至今逾35年仍歷久彌新,是引導學生認識建築的一本經典教科書。」──施植明 ‧ 大幅擴增與修訂的經典版本,認識建築的經典教科書 做為一本可供全世界建築系學生參考的教科書,使用不同文化的多元原始資料,是其成功關鍵之一。這不是一本歷史也不是理論,而是一本詳盡的導論,對建築界眾所接受的概念,做一番分類總覽,書中架構出的感知性和觀念性,性質接近「設計的理論」,幫助我們了解建築設計的觀念,發現一些確實可信的基礎,學到一些方法。 增訂版做了大幅擴增與修訂,後半部5-10章,是當中最具新意的部分,收錄了許多全新素材,尤其是以空間為主題的第五章,令人耳目一新,當中詳述了各種範疇的空間觀念,在數位時代的今天,這些觀念正在全面流失中。另於附錄中,收錄半世紀以來討論建築組構、城市和地景的三篇重要文章。 ‧ 30年教學經驗的建築老兵的思想精華 作者融合逾三十年的教學經驗,以一位西歐建築師的角度書寫,深受「完形心理學」、「現象學」影響,結合理論與實務,特別強調「know-how」。從不同角度談論各種建築體驗,包括秩序vs.失序、場所vs.空間、光線vs.陰影、對稱vs.非對稱。 書中援引的例子,囊括國際大師,從艾森曼、李伯斯金到哈蒂,從黑茲貝赫、西薩到妹島,從蓋瑞、祖姆托到赫佐格與德穆隆,從安藤忠雄到伊東豊雄,並說明一系列最關鍵的空間觀念,包括深度、密度、相互穿透、組合、組構,連同某些現代主義的空間觀念,例如阿道夫‧魯斯的「空間體量設計」和柯比意的「自由平面」。 作者身為建築教育界的老兵,自身的經驗讓他強烈感覺到,傳統的建築修辭不該盲目繼承,但也不能以日益動盪的後現代情境為由,輕率否定,分析到最後,建築既非藝術也非科學,它依然是一門哲學技藝,少了傳統很難出現真正重大的創新,反之,少了創新也很難讓傳統存活延續,這種持續、吊詭的互惠,正是本書的終極主題。 專家學者一致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吳光庭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林昌修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哈佛大學建築碩士 施植明 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 孫全文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名譽教授 張崑振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陳珍誠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陳林蔚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助理教授 曾成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 黃少妤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黃奕智 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劉克峰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本書基於現象學的理論,帶領讀者進入一座『想像博物館』內,體驗建構場所的建築空間元素;出版至今超過30年仍歷久彌新,是引導學生認識建築的一本經典教科書。」──施植明 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 ‧「本書的特出之處,在於對建築設計,提出一個兼具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描述、分析與論證。」──曾成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 ‧「這是一本頗具深度與廣度的建築學基礎原理專書;值得建築系學生以及年輕建築師閱讀及探討。本書內容涵蓋建築學的基本元素及構築主題;不僅承續了西方建築傳統之精華,也揭示了符合時代性的建築議題。」──孫全文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名譽教授 ‧「教授建築近二十年來,我認為這本是最適合幫助同學進入建築領域,不但能夠建立完整全面的基礎認識,且啟發許多正確的建築觀。」──林昌修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哈佛大學建築碩士 ‧「本書跳脫一般建築論述在認知上光滑無斷裂的完整性偏見,以多重複音的感知經驗描述,清晰呈現了空間/人的實在感。」──陳林蔚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助理教授 ‧「建築家皮耶‧馮麥斯投注情感於建築思維中,以現象學詮釋材料、構築、場所、氛圍與詩性,拓展了建築學的想像。」──陳珍誠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建築學是一種物質美學與非物質的空間美學的綜合體。本書藉由建築史之中,必要認識大量的建築案例,來論證與說明建築有其自明的體系,在秩序、度量、場所、空間、構築與知覺的系統中交相辯證!」──劉克峰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經四分之一世紀修整,本書凝聚了建築的物質性營造與抽象思考之論述,做為一部具備批判當代脈絡之哲學工藝導論。對於建築研究與教學皆提供關鍵性的梳整與參考。」──黃少妤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原書名:建築的元素【全新增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