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Inside教養逆思維 [電子書] : 看見孩子脫序行為中的內在需求 / 貝琪.甘迺迪(Becky Kennedy)著 ; 簡瑜, 徐彩嫦譯
- 作者: 甘迺迪 (Kennedy, Becky)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Good inside.
- 看見孩子脫序行為中的內在需求
- 出版: 臺北市 : 究竟 2024[民113]
- 主題: 親職教育 , 子女教育 , 兒童心理學
- 版本:初版
- ISBN: 9789861374314 (電子資源): NT$370 、 9789861374284 (EPUB)
- URL:
點擊此處查看iRead eBook華藝電子書
點擊此處查看電子書
- 一般註:本書紙本版本ISBN為9789861374314 譯自: Good inside : a guide to becoming the parent you want to be 檢索形式:電子書服務平台 2024逢甲聯盟上半年
-
讀者標籤:
- 系統號: 000309864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這不是一本簡單的教養指南,而是革新教養思維的重量級好書!
★一出版即空降亞馬遜、《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
★《時代》雜誌讚譽作者為「千禧世代的教養訓練專家」
★《逆思維》作者亞當・葛蘭特大力推薦!親職教練/親子KO L口羊太太、閱讀推廣人/國小教師林怡辰、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留佩萱、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 陳品皓心理師、幼思職能治療所負責人 童童老師、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誠摯推薦!
「注意!閱讀本書極有可能讓你成為更好的父母!無論你是在努力讓你的小寶貝冷靜下來,還是讓你青少年的孩子敞開心扉,貝琪博士都是教養的智慧泉源。她在肯定你的最佳本能和挑戰你重新思考你的最壞反應之間取得了理想的平衡。」──《逆思維》作者亞當・葛蘭特
就算你不小心吼了孩子,你仍是Good Inside(內在良善)的好父母;就算孩子行為失控,也都是Good Inside(內在良善)的好孩子。
孩子的失控行為,只是冰山一角,
表面之下,是孩子等待被理解的整個內心世界⋯⋯
一旦我們告訴自己:「好吧,放慢點⋯⋯我的內在良善⋯⋯孩子的內在也良善。」我們的教養方式,就會與任由挫折感和憤怒支配時截然不同。記住:無論孩子如何失控鬧情緒、不遵守規矩,無論父母怎麼崩潰、屢屢說出事後總是會後悔不已的話⋯⋯你和孩子都是完好的。
教養出健康有自信孩子的最重要課題,現在學絕不嫌晚!
本書前半部分享十大教養原則,後半部針對教養現場狀況(出門拖拉、鬧彆扭哭鬧、不吃飯、撒謊、害羞不願打招呼⋯⋯)提出具體的教戰守則(問題情況、目的成果、戰術計畫,含可使用的遊戲和參考對話劇本),幫助你建立和孩子的「連結資本」,學習在面臨挫折和衝突時,肯定彼此的真實感受,進而培養回歸平靜的韌性。
★專業推薦
◎本書以好懂又清晰的觀點,引領我們在貼近而深入的視角中,重新理解孩子每一個行為背後的原因,進而在關係中獲得啟發與療癒,誠摯推薦。──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陳品皓心理師
◎非常喜歡,也非常推薦「Good Inside」。而雖然中文名稱取作《教養逆思維》,但看完後,我卻覺得這是一本完美銜接「傳統教養」與「新時代教養」的著作。銜接的部分在於,當我們越意識到傳統教養帶來的負面影響,卻對於「不想打罵」,但又希望孩子能修正行為這件事有困惑時,我相信這本書能提供相當完整的方向及方法。──幼思職能治療所負責人童童老師
★亞馬遜讀者好評
☆任何父母、保姆及需要常常跟孩子相處的人,一定要讀這本書。我一讀完,處理兩歲和四歲女兒的事情就覺得容易多了。我先生發現我讀書前後的差異後,也跟著讀,現在我們家的氣氛變得很和諧。
☆我花了很多時間學所謂「正向教養」,可是那些教養風格和教養語言不太像我平常會說的話,我無法內化,也無法持續使用。後來我發現貝琪博士用簡單明瞭的方式幫我了解孩子的內在變化,還有我可以怎麼幫孩子,這讓我覺得必須讀她的書。
☆讀了貝琪博士的書之後,我的人際關係大幅好轉。雖然這本書主要是寫給幼兒和兒童的父母,但我認為,如果想要了解所愛之人,並建立有意義的深刻連結,任何人都可以從這本書裡找到寶貴的洞見。
☆我先生對教養書本來沒什麼興趣,才剛讀第2章沒多久,我先生就崩潰哭了。那個段落正好在解釋教養的惡性循環:父母的批判會演變成你對自己的批判,並且擴及你對職場和婚姻的態度,然後由你的孩子繼續傳承下去。我先生深受震撼,在頓悟後開始有所改變,他跟孩子的關係變好很多。
☆快去買書!!!我已經好幾個月沒吼孩子了,而且親子關係非常好。我保證貝琪博士會教你怎麼補救身為父母的「教養罪過」,怎麼成為更好的父母。
☆這是目前為止讀過最好的人際關係 / 教養書。書中的方法適用於孩子、家人,甚至同事。我只能說早日學會建立健康關係對未來真的會很有幫助。就連我三歲的女兒也發生了很好的轉變。她還會學書裡的方法,告訴大家,我們家的狗狗是偶爾會搞砸事情的好狗狗。去買書吧!你不會後悔的!
☆剛開始讀這本書時,你以為只是可以學到更多教養小孩的方法,但很快你會發現,在閱讀過程中你其實也是在重新教養自己。最後你會變得更有自信,更能與人連結,更能鼓起勇氣打破我們置身其中的各種惡性循環,好好接受挑戰,養育生命賜予你的好孩子。
前言 幫助你在教養路上脫胎換骨,不再懷抱沮喪和罪惡感
「貝琪博士,我五歲的孩子正處於一個階段,她對妹妹很刻薄,對我們很無禮,在學校裡情緒崩潰。我們感覺完全卡住了。你能幫忙嗎?」
「貝琪博士,為什麼我的孩子經過馬桶訓練後,突然在家裡到處小便?我們嘗試使用獎勵和懲罰,卻沒有任何改善。你能幫忙嗎?」
「貝琪博士,我十二歲的孩子從來不聽我的話!這讓人很生氣。你能幫忙嗎?」
是的,我可以幫忙。我們可以克服這些難題。
作為長期從事私案諮詢的臨床心理學家,我與尋求協助的父母合作,解決那些讓他們感到沮喪、精疲力竭和絕望的棘手情況。儘管從表面上看,這些情況是獨特的—愛耍嘴皮的五歲孩子、已接受過馬桶訓練卻退步的幼兒、挑釁的青少年—但潛在的希望是相同的:所有父母都想做得更好。基本上父母不斷在告訴我:「我知道我想成為怎樣的父母,但不知道如何達到這個目標,請幫助我銜接兩者之間的距離。」
諮詢的過程,由父母和我從一起解讀某個失序行為開始。行為是一條線索,顯示一個孩子或往往一整個家庭系統辛苦掙扎的癥結點。透過調查行為,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缺少什麼技能,發現父母的引爆點和可成長的領域。我們從「我的孩子有什麼問題,你有解決辦法嗎?」轉移到「我的孩子面臨什麼挫折,我能扮演怎樣的協助角色?」同時希望父母思考:「在這種情況下,我接下來的挑戰是什麼?」
我的工作主要是幫助父母從絕望和挫敗走出來,轉換為希望、授權、甚至自我反思—這一切都不依賴普遍提倡的教養策略。你不會見到我建議暫時隔離、好寶寶貼紙、懲罰、獎勵或忽視,作為對孩子挑戰行為的回應。我推薦什麼呢?首先,我們必須理解孩子這些脫序行為只是冰山一角,表面之下是孩子的整個內心世界,等待著被理解。 「不一樣」的教養觀念
當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臨床心理學博士並在診所工作時,我對孩子進行遊戲治療。雖然我喜歡諮詢孩童,但很快就對與父母的有限接觸感到沮喪。我常常希望也能與父母合作,而不只是直接諮詢孩子,但與父母僅有輔助性交談。同一時間,我也為成年人提供諮詢,而我被一種不可否認的連結所吸引:這些成年人明顯在童年時期曾經出了問題—兒時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行為背後的求救訊號,卻未得到回應。我意識到,如果觀察一下成年人需要但未曾得到的東西,我就可以用這些知識來指導我對兒童和家庭的工作。
當我開立私人診所時,我只為成年人提供治療或親職教育。在我自己成為媽媽後,我增加了親職教育方面的工作量,不論是一對一的諮詢或每月持續的教養小組討論。後來,我參加了一個為臨床醫生提供的培訓專案,該專案宣稱將提供一種「證實有效」和「黃金標準」的方法,來處理兒童的紀律和問題行為。它所教授的方法感覺很有邏輯性,也很「乾淨俐落」,我在結業前學到了今日教養專家經常提倡的類似干預措施。當時我覺得學到了一個完美的系統,可以消除脫序行為,鼓勵更多社會觀感良善行為—基本上,就是更順從、更方便父母的行為。但幾週後我突然發現:這感覺很糟糕。每當我聽到自己提供這種「證實有效」的指導時,我就感到胃部不適。我無法擺脫這樣的疑慮:如果有人對我施行這些干預措施,我肯定不好受,它們不可能是教養孩子的正確方法。
沒錯,這些制度合乎邏輯,但它們側重於消除「不良」行為,並以犧牲親子關係為代價強制執行。例如:鼓勵用暫時隔離來改變行為⋯⋯在孩子們最需要父母的時候硬是把他們拆散,這會是最佳解決辦法?基本的人性在哪裡呢?
我意識到這些「證實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在「行為主義」的原則之上,行為主義是一種學習理論,注重可觀察到的行為,而不是感覺、思想和衝動這些無法察覺的心理狀態。行為主義將塑造行為置於理解行為之上,把行為看作是全景,而不是潛在未滿足需求的表達。這就是為什麼我意識到這些「證實有效」的方法讓我感覺如此糟糕—它們混淆了訊號(孩子真正發生的事情)和噪音(行為)。畢竟,我們的目標不是要塑造行為,而是養育人類。
這股認知一出現,我就無法擺脫。我知道一定有一種與家庭合作的方式,既有效又不會犧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連結。於是我開始全心投入,把所知道關於依附、正念和內在家庭系統(IFS)的所有理論方法—它們成為我私人諮詢的依據—轉化為一種與父母合作,具體、易做,而且易於理解的方法。
事實證明,將教養思維從「後果」轉向「連結」,並不意味著將家庭掌控權讓給孩子。雖然我抵制暫時隔離、懲罰、後果和忽視,但我的教養方式沒有任何放任或軟弱之處。我的方法提倡堅定的界限、父母的權威和穩健的引導,同時保持積極的關係、信任和尊重。 深刻的思考,實用的策略(以及如何使用本書)
參與親職工作時,我經常說「兩者皆對」:實用、基於解決方案的策略,也能促進更深層的癒合。許多教養理念迫使父母做出選擇。以犧牲親子關係為代價來改善孩子的行為,或者優先考慮關係,卻同時犧牲一條通向更好行為的明確道路。採用本書提供的方法,父母不僅可以確實改善外部行為,內心也可以感覺更踏實。他們可以強化與孩子的關係,看到行為和合作的改善。
接下來你閱讀的內容,都將依循「兩者皆對」的核心原則發展。這個原則有理有據,有許多相關的策略,也有實證效果,而且可憑創意直覺化使用,它優先考慮父母的自我照顧和孩子的福祉。案主來到我的辦公室,可能是為了尋找一套解決孩子行為的策略,他們離開時卻得到了更寶貴的東西:對孩子行為背後的細微理解,以及將這種理解付諸實踐的一套工具。我希望在讀完本書後,你也會有同樣的收穫。我希望你能帶著新的自我同理、自我調節和自信脫胎換骨,並感到有能力幫孩子配備這些重要品質。
本書是一個教養模式的開端,它既關乎幼兒發展,更注重家長的自我發展。前十章由我的教養原則組成。不論是在家裡與自己的三個孩子、在諮詢室與案主和他們的家庭,以及在社交媒體上與我多年來連結的許多家長,我都依循這套原則。提出這些原則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孩童和父母的癒合,並提供實用的策略,以獲得更溫和的教養體驗。這些原則的核心是透過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父母不僅可以改善行為,還可以改變整個家庭的運作方式和親密關係。
書的後半分成兩部分,首先,你會發現我稱之為「建立連結資本」的策略。這些是在親子關係中增進連結和親密的久經考驗的策略。不管是什麼問題—即使只是家裡的氣氛不好,而你又摸不著頭緒—你都可以實施這些干預措施中的一個,開始扭轉局面。接著,我們將進入處理具體的兒童行為問題,許多促使父母尋求我諮詢的常見狀況:從兄弟姊妹之間的爭執、發脾氣、撒謊,到焦慮、缺乏自信和害羞,無所不包。不是每一種策略都適用於每一個孩子,只有你才知道你孩子的個別需求,但這些策略將協助你在挑戰出現時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並使你有能力以對你感到合適、對你孩子有安全感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 * * *
讀者應該不會感到意外,我從來不是一個喜歡權衡或犧牲的人。我相信你可以既堅定又溫暖,既講究紀律也給予肯定,既注重連結亦可扮演一個穩固的權威。而且我相信,最終,這種方法對父母來說也是「感覺正確」的—不僅僅是邏輯上的,而是在他們的靈魂深處。因為我們都希望看到孩子成為好孩子,看到自己成為好父母,並努力實現一個更和諧的家庭。而這一切都是可能的,我們不需要選擇妥協,就可以擁有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