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0
0
0
懂生, 才懂死 / 佩瑪.丘卓(Pema Chödrön)著 ; 雷叔雲譯.
- 作者: 丘卓 (Chödrön, Pema)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How we live is how we die.
- 出版: 臺北市 :新北市新莊區 : 心靈工坊文化出版 ;大和總經銷 2024[民113].
- 叢書名: Holistic ;158.
- 主題: 藏傳佛教 , 佛教修持
- ISBN: 9789863573814 (平裝): NT$380
- 一般註:附錄 : 1. 中陰聞教史 ; 2. 修行 ; 3. 圖表
-
讀者標籤:
- 系統號: 000311923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好好探索並面對自己的習性,就能以開放的心面對死亡
每個人都懼怕死亡,但面對死亡是一生的修行。
跟著本書實用的教導,覺察自己每時每刻的習性,我們面對死亡時將不再手足無措,更會發現:我們會怎麼經歷死亡,取決於我們如何渡過此生。
《懂生,才懂死》是西方最受歡迎的佛教比丘尼佩瑪.丘卓的最新力作。她以淺白易懂的語言簡要描述《西藏度亡經》的教法,一步步引導我們覺察「今生的自然中陰」,並於日常細微處修行時,帶著「開放的心」延續至死後的三種中陰,如此便能巧妙抹去橫亙於生、死間的分別,而能夠臨死不亂───因為死亡並非令人恐懼的終結,而是從未與生命間斷的旅程。
「中陰」指「此世與下一生之間的中間狀態」,常譯為「過渡」或「間隙」。佩瑪於書中舉出充滿在日常生活的「過渡」狀態,包括睡覺、作夢、清醒,甚至做早餐時,闡明「中陰」的真義是「一種持續變化的狀態」,如同快樂、擔憂、嫉妒、爭吵或沮喪等念頭,也是來來去去。她認為,無處不過渡的人生中,若我們能理解這一生就是一場中陰,就已為死亡以及隨後發生的現象做好了準備。
同時,佩瑪認為覺察也是與瞬息變化共存的關鍵,這能幫助我們在各個中陰階段獲得證悟機會,反之,就可能再次進入六道輪迴。
佩瑪的教導向來都是同時對佛教徒與非佛教徒說的。跟著書中的要領打開心門,就有機會放下執著,將慈悲與正能量回饋給眾生與世界。如此一來,生死不再是問題,重要的是如佩瑪所說,「是一場充滿好奇與同理的探索之旅,還能有助我們全心生活,懂得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
本書特色
★ 可謂簡明版的《西藏度亡經》,若對生死感到疑惑、恐懼,或是好奇,務必一讀。想好好面對自己的習性,或是協助他人臨終時好走,佩瑪也於本書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 人們雖理解人生只有一瞬,卻也經常抱持想要永遠待在當下美好的執著,如何在這兩種衝突的想法中取得平衡,是我們能從本書收獲的。
★ 透過遠古佛教流傳下來的深奧智慧,結合作者佩瑪的溫暖洞察,將為不自覺深陷執著的你我指出方向,讓內心能有獲得穩定與平靜的可能。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佩瑪‧丘卓 Pema Chödrön
佩瑪.丘卓阿尼,原名蒂卓.布隆菲爾德─布朗(Deirdre Blomfield-Brown),1936年生於紐約市,就讀康乃狄克州波特女士學校。後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曾於新墨西哥州和加州任職小學老師多年。育有兩子,有三個孫輩。
佩瑪阿尼在三十多歲時,前往法國阿爾卑斯山旅遊,遇到了企美仁波切喇嘛,隨仁波切學習多年。她在1974年於倫敦跟隨企美喇嘛學習,成為沙彌尼。第十六世大寶法王當時來到蘇格蘭,阿尼佩瑪從他受戒。
佩瑪阿尼在1972年初遇根本上師丘揚‧創巴仁波切。企美喇嘛鼓勵她從仁波切學;從1974年起,直至1987年仁波切逝世,最終她與仁波切建立了最深刻的師生連結。根據第十六世噶瑪巴的要求,她在1981年在香港受漢傳佛教傳承的具足戒。阿尼佩瑪曾任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噶瑪宗中心主任。直到1984年移居偏遠的新斯科夏省岡波寺擔任住持,因為丘揚.創巴仁波切明確指示她專為西方比丘及比丘尼設立這個道場。
佩瑪阿尼目前在美、加教學,並計畫在吉貢.康楚仁波切的指導下增加獨一靜處的時間。她熱中幫助在西方建立藏傳佛教的道場,並與所有傳承的西方佛教徒分享想法和教法,這也是她的非營利組織佩瑪‧丘卓基金會的宗旨,同時支持印度和尼泊爾的藏傳佛教比丘尼,以及美國一些協助處境艱厄的個人和人群的機構。
她有多部著作,包括《不順意的日子,順心過》、《不逃避的智慧》、《從你所在之處開始》(暫譯)、《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轉逆境為喜悅:與恐懼共處的智慧》、《成為菩薩》(暫譯)、《修習和平》(暫譯)和《生命如此美麗:在逆境中安頓身心》。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